常州
切换分站
免费发布信息
信息分类
当前位置:常州058同城网 > 常州热点资讯 > 常州同城资讯 >  [关于历史]关于历史

[关于历史]关于历史

发表时间:2023-07-12 23:48:24  来源:资讯  浏览:次   【】【】【
    (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最辉煌的时期,涌现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宋朝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十分鼎盛的时期,最著名的是任由(苏轼),(辛弃疾),以.

    (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最辉煌的时期,涌现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宋朝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十分鼎盛的时期,最著名的是任由(苏轼),(辛弃疾),以上五位诗人(白居易)和(苏轼)担任过杭州的地方官,(李白)曾居住杭州.

关于历史
    关于历史

一、关于历史类书籍,大家有什么推荐?

    一个单纯的历史爱好者,喜欢读历史方面的书,仅就中国史、世界史各推荐一部非常棒的书:
    01.中国史——《国史大纲》钱穆
    这部书是钱穆——我国近代历史学家,在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为西南联大学生编写的上课教材。书的内容以大纲的形式,清晰简要地梳理出了中国通史。见解独特、考证细致,这本书入选历史类20年20本书之列,如果想了解中国历史的脉络,而不苛求历史中的诸多细节,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02.世界史——《世界史纲》(英)韦尔斯著,梁思成等译,梁启超等校订。
    这部书文笔优美,观点明确,是作者经过数年潜心研究,于1920年出版的世界上第一本世界通史书。
    这本书以博大的胸怀,平等的视野将人类各民族发展中的历史文化展示了出来。经民国大师们的翻译和校对后,在我国国内出版。
    此书自出版以来共再版过33次,被译成过26种文字,全球发行超过1.2亿册。

二、历史是什么?

    美国历史学家特纳曾说:“自古以来,有多少史学家,几乎就有多少种历史概念。”诚如其所说,古今中外有无数的史学家、哲学家及历史爱好者将他们对历史的思考凝结在一句话的定义描述中。这些大家们对历史是什么的经典回答,超越了时间和地域,成为人类认识历史的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巨人肩膀,对我们进一步揭开历史的面纱不无裨益。
    特纳自己是这样定义历史的:“历史是社会各部分发展演变的记述。有客观的历史和主观的历史。客观的历史指事件本身;主观的历史是人对这些事件的观念。”很显然,特纳所认为的历史有双重含义。首先,它是实实在在的过去。其次,它是人们对过去的认识(观念)。具体地说,以孔子为例。孔子是一位过去的人物,在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这一段时期内,他的各种活动——实实在在的过去构成了一段历史(事件本身),而我们从《史记·孔子世家》以及其他有关书籍中了解到的孔子,则是后人对前人的一种追忆,也构成了一段历史(人对事件的观念)。
    与特纳对历史的定义相似,波兰史家托波尔斯基认为:“历史,一是过去的事情,二是关于过去事情的陈述。”黑格尔也曾对历史这双重内涵有过表述:“在我们的语言中,历史一词兼有客观的侧面与主观的侧面,因而既表示事件的记录,又表示事件的本身。历史是事实的描述,亦是事实本身。”这样定义的历史,代表了西方对历史的流行理解。即我们承认有两种历史:一种是一度发生过的实实在在的一系列事件,另一种是我们所肯定并且保存在记忆中的意识上的一系列事件。
    西方对历史的流行理解,其实是对历史采取了一种折衷的定义。这种理解一方面它承认了人类社会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过去,另一方面它又不得不承认那实实在在的过去并不能被人们完全认识。因而需要区分两种历史:一种是实实在在的过去,另一种是后人所能了解到的过去(记忆)。有学者将它们分别称之为“实在的历史”和“描述的历史”。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折衷的认识呢?其实很容易理解。过去的一切是不可能重复上演的,而当人们需要了解过去的时候,只能凭借记忆来“还原”当时的场景。而要长时间的保存这种记忆,在过去(纸发明后)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把它写在纸上。经过这样长时间的反复,我们所能知道的历史只能是流传下来的记忆。
    这种折衷的定义看似解决了时光流逝造成的过去与记忆的错位,其实存在着极大的矛盾。既然实实在在的过去是无法完全认识的,那还怎么研究它?研究它又有什么意义?与其自欺欺人去冥想无法捉摸的过去,不如研究那些反映过去留下的记忆。事实上,我们所做的工作可能一直如此。这样看来,在定义历史时,给“实实在在的过去”留有一席之地是完全多余的。鉴于此,有很多历史学家在描述历史时,抛弃了这一层含义。
    卡尔·贝克就认为“历史是说过和做过事情的记忆”,他已经完全摒弃了“历史是过去的事情”这一层含义,只剩下回忆了。持同样观点但描述稍有不同的是康尼尔·李德。他认为:“历史是记录下来的或未记录下来的对人类往昔经验的记忆。”他们都认为历史只是记忆或回忆。
    回忆,一定是人在回忆。既是回忆,一定有真假。(历史作“实实在在的过去”讲时,只是真的,无所谓真假。历史作“记忆”讲时,是有真假的)这就必然引起人们一系列的问题:是什么人在回忆?这些人为什么要回忆?他们在回忆什么?思考这些问题后人们定义的历史带有明显的功用论。
    汤因比就说“历史是胜利者的宣传”,克罗齐也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柯林伍德则表示“历史是过去的经验的再现实化,历史如同过去经验的再现”,雷蒙·阿隆更是直呼“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这些表述都非常露骨的表明,历史的定义一旦只剩下回忆时,人们就有理由大胆地说历史是在为胜利者打广告,是当代人为了某种企图而去有选择的记忆,甚至创造记忆。因为人在回忆时很容易倾注个人情感。这样的定义的确很现实,很受用。但,它过分夸大了历史的功用性,它是抱着对回忆者(史家)的极端消极的态度表示对他们的史德的极不信任。更重要的是,这样定义的历史,在直面现实的同时,似乎在告诉人们过去都是经过加工的,这无情地冲破了人们总还是希望了解人类真实过去的心里愿望,让人无法接受。
    于是,在这两种方向的理解之外,又有一种调和的理解。爱德华·卡尔认为:“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而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和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与此相似,还有亨利-伊雷内·马鲁所说的:“历史是人类过去的知识,历史是由历史学家的主动性在人类的两个画面——从前的人所生活过的过去和人类为了有利于人与以后的那些人而展开的回复过去的努力的现在——建立的关系、连结。”以他们为代表的这种认识,明显带有很强的思辨性,他们不再是从单纯的二元认识思维理解历史,不再陷入历史的真假、是非的争论,而是把历史理解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即现在与过去之间的连结、交流,担负这种连结交流使命的自然是记录历史的人(历史学家),而这“记录历史的人”显然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而变更,时势的变化和使命者的变更无疑会导致人们对过去与现在之间关系的认识的变化,亦即历史的变化。这种理解既承认了过去的客观存在,又表示了过去记忆的无可厚非,真正的历史就是存在与记忆之间不断磨合的过程,永无止境。
    历史究竟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固然因时代和回答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见仁见智,但我想这其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缘由,即“历史”这个词汇本身。“历史”一词,源自希腊语,据考,希腊语中的“历史”最初指“直接观察”“考察”“研究成果”,后演变为双重含义:过去的事件和关于过去事件的陈述。中文现代意义的“历史”一词一般认为是近代国人引自日本,但“历”和“史”连用早在《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当中出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籍采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不过,此处“历史”乃是一个偏正结构词组,直译过来就是历代的史籍。这还不是“历”和“史”最初的含义。根据《说文解字》,“历”是“过也,传也”的意思,有人把它解释为空间和时间上的移动。“史”字早在甲古文中即已出现,《说文解字》解释为“记事者也”即记录事件的人,而王国维则根据出土甲骨文的考释解释为“手持簿书之人”,虽有差异,大体一致。后来,“史”又多作书籍讲。这样看来,“历史”一词本来就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经历的,经过的,二是人记录下来的。这就不难理解古今中外对历史的认识何以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而难以识得庐山真面目,原来“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知那个最初用“历”和“史”连用对译西语“历史”的高人是否想到这冥冥之中的安排!

三、关于历史的幽默小故事,3分钟内。

    幽默故事历史典故隋朝时,有一个人内心特别敏慧,但却有个天生的缺陷——口吃。越国公杨素每逢闲闷时,便把他召来畅谈取乐。有一年腊月,杨素与这人在府中闲坐。杨素戏问道:“有这么一个大坑,深一丈,方圆也是一丈,假如把您放在里面,您可有什么办法出来?”这人低头想了好长时间,忽然抬起头来问道:“坑……坑里有……有梯子吗?”杨素说:“当然无梯啦,若有梯子,还用问您吗?”这人又低头想了好长时间,问道:“白……白……白……白天?还是夜……夜……夜……夜……夜里?”杨素不耐烦地说:“管什么白天黑夜?我问您可有法子出来?”这人反问道:“若不是在……在夜晚,眼睛又……又不瞎,为何掉入……入坑里?”杨素听了,大笑不止。杨素又问他:“假如我突然命您做一军官,守一小城,您手下的兵士不过千人,粮食也仅够吃几天,城外有数万敌军包围。您作为城中主帅,可有什么守城之计?”这人低头良久,问道:“有……有援……援兵吗?”杨素答道:“正因为没有援兵,所以才问您呢?”这人又沉吟很久,抬头对杨素说:“诚……诚如君言,失败难免。”杨素又大笑不止。接着,杨素又问道:“看来您多智多能,我提的问题没有能难住您的。现在再问您一事:今天家中有人被蛇咬了脚,您说应该怎么医治呢?”这人应声回答:“取五月五日南墙下雪……雪……涂……涂即……即治。”杨素问:“五月哪里能有雪?”这人笑着反问道:“既然五月没……没有雪……雪,那么……么腊月何处有蛇咬?”杨素听了,笑得前仰后合,把这人打发走了。
    贺知章乞名
    唐玄宗天宝初年,文名颇著的秘书监贺知章,上书朝廷,欲告老致仕归故乡吴中。玄宗李隆基,对他非常敬重,诸事待遇异于众人。贺知章临行,与唐玄宗辞别,不由得老泪纵横。唐玄宗问他还有什么要求。知章说:知有一犬子,尚未有定名,若陛下赐名,实老臣归乡之荣也。”玄宗说:“信乃道之,孚者,信也。卿之子宜名为孚。”知章拜谢受命。时间长了,知章不觉大悟,自忖道:“皇上太取笑我啦。我是吴地人,‘孚’字乃是‘’字下面加上‘子’字。他为我儿取名‘孚’,岂不是称我儿爪子吗?”
    不知诗为何物
    艾子喜欢作诗。一天,艾子漫游到齐魏之间,下榻在一个旅馆。夜间,他听到邻屋里有话:“一首。”不一会儿又说:“又是一首。”艾子莫名其妙,困意全无,一夜无眠。躺到拂晓,共听到邻屋那人大约说了六七次,亦即六七首也。艾子以为邻屋那人一定是个诗人,在静静月夜里专心吟诗,心里油然产生敬意,又爱那人文思敏捷,便决定结识一下此人。一大早,艾子就披衣下床,整好冠带,站在门口迎候。不一会儿,邻屋里走出一个商贩的人来,身材瘦弱,一脸病相。艾子感到很失望,心想:就凭这副尊容,哪像个诗人?也许,人不可貌相,不能盲目揣度。便走上前拜问道:“听说先生诗篇甚多,能否让学生我看一下。”那人说:“我是一个做生意的,从来不晓得诗是什么玩意儿。”始终拒绝拿出诗艾子固执地说:“昨天夜里听到您在屋里说‘一首’,不一会儿又说‘一首’,难道那不诗吗?”那人听了,不觉哑然失笑:“您误会啦。昨夜我肚子不好,每泻一次,夜里找不到手纸,于是就用手揩。一夜腹泻不止,差不多污了六七次手。我说的‘手’,不是诗篇之‘首’。”艾子听了,羞惭不已。
    --------------------------------------------------------------------------------
    苏轼难荆公宋代大文豪苏轼,号东坡。他经常和王荆公(安石)在一齐研究字义。有一次,东坡指“坡”字请教王荆公字义。王安石解释道:“‘坡’者乃‘土’之‘皮’。”东坡听了,不以为然,反问道:“照这样说来,即么‘滑’字乃‘水’之‘骨’喽?”王安石闻之,半天无语。
    --------------------------------------------------------------------------------
    不知辛苦为谁甜苏东坡字子瞻,他任杭州太守时,经常与诗僧佛印参禅、唱和,二人最是友善。东坡喜欢烧猪。佛印和尚住金山寺时,常常做好烧猪等待东坡来吃。一天,苏东坡又来到金山寺,而佛印做的烧猪却被别人偷吃了,佛印甚感不快。苏东坡了一首游戏诗,安慰佛印: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
    为甚酥苏东坡任黄州团练副使时,有一天,曾去何秀才家聚餐。何家做的油果非常酥脆可口,苏东坡边吃边问:“这种油果叫什么名字?”主人回答说还没有取名字呢。东坡又问:“为甚?”(为什么这么酥脆)座中众客皆曰:“您说的‘为甚酥’三字就可以作为它的名字了。”还有,潘长官因知苏东坡不能饮酒,东坡每次来赴宴时,就特地为他准备了一些度数低的甜酒。苏东坡饮之笑着打趣道:“这酒一定是错煮水了。”一天,苏东坡忽然心血来潮,想吃油果,便作了一首小诗向何秀才索求之:野饮花前百事无,腰间唯系一葫芦;已倾潘子错煮水,更觅君家为甚酥。
    --------------------------------------------------------------------------------
    都是药名苏东坡和姜至之参加朋友的宴会,二人同坐一席。席间,姜至之先说了个酒令:“在座的诸位各要打一个药名。”于是指着东坡说:“你就是个药名。”东坡莫名其妙,连忙请教。姜至之说:“子苏子。”东坡随口对他说:“你也是个药名,如果不是半夏,那一定是厚朴了。”姜至之一时不解,反问东坡有何说法。东坡笑着告诉他:“不是半夏、厚朴,为姜制(至)之呢?”
    --------------------------------------------------------------------------------
    文字游戏苏东坡听说王荆公的《字说》刚完成,前去荆公处祝贺,并戏言道:“大作中说:以‘竹’鞭‘马’为‘笃’。但我还有个疑问:“不知以‘竹’鞭‘犬’,又有什么可‘笑’的?”荆公笑而不答,却反问道:“‘鸠’字以‘九’从‘鸟’,难道也有什么证据吗?”东坡立即作答:“《诗经》上说:‘尸鸠在桑,其子七兮’,加上它们的爹娘,恰好是九个。”王荆公听了,欣然点头应允。时间长了,才知道苏东坡又跟他开了个大玩笑。
    --------------------------------------------------------------------------------
    三分诗,七分读秦少章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诗人郭祥正有一次路过杭州,把自己写的一卷诗送给苏东坡鉴赏。未等东坡看诗,他自己先有声有色地吟咏起来,直读得感情四溢,声闻左右。吟完诗,征询东坡的意见:“祥正这些诗能评几分?”东坡不假思索地说:“十分。”郭祥正大喜,又问何以能有十分。东坡笑着答道:“你刚才吟诗,七分来自读,三分来自诗,不是十分又是几分?”
    --------------------------------------------------------------------------------
    免税苏东坡被朝廷贬谪黄州时,监管黄州的贸易税收工作。有一个书生给东坡写了一封信,请求减免他家的税收。信中说:“我的船上没有什么货物,因此无法纳税。一切听凭大人您的指挥,请求您让我到荆南府取回亡父的灵柩吧。”众官员看了,笑得前仰后合。
    --------------------------------------------------------------------------------
    好了你苏东坡生性豪爽率直,内心最存不住事,他曾说:“比如食中有蝇子,必欲吐之而后快。”晁美叔(晁端彦字)每次往见东坡,东坡都说这样的话。有一次,东坡对美叔说:“我被昭陵选拔在贤科,当时的文魁俊彦,往往相结为知己。在便殿召群臣策对,我每每直陈时事,都蒙皇上赞许采纳。不久,我便屡屡呈上章疏议词虽然很剀切直率,皇上也从不怨怒。假使不是我给朝廷提建议,又有谁能提中肯的建呢?我现在所担心之事,只不过害怕朝廷杀我罢了。”美叔闻之,默然无语。东坡长叹良久,又说:“朝廷如果真要杀我,我这条小命又有什么可惜的。只是有一件杀我以后,反倒好了你。”二人遂相对大笑而起。
    --------------------------------------------------------------------------------
    士诗人石曼卿(石延年字)性嗜酒,有李谪仙(太白)之奇才。曼卿举止放荡,善为谈谐幽之语。有一次,石曼卿乘马游览报宁寺,牵马人一时失控,马惊走,曼卿不慎坠马落地。侍从人连忙把他搀起来扶上马鞍。行人见此,都聚拢来围观,都以为他一定会大发雷霆,把这个马人痛骂一阵。不料,石曼卿却慢悠悠地扬起马鞭,半开玩笑地对牵马人说:“幸亏我是石学士,如果是瓦学士的话,岂不早被摔碎啦?”
    --------------------------------------------------------------------------------
    换羊书黄庭坚开玩笑地对苏轼说:“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被世人戏称为换鹅字;今人韩宗儒为人贪得无厌,每得到您的一幅字,便到殿帅姚麟那里换取十斤肉。如此来说,可以称您的书法为换羊书了。”一天,苏轼在翰林院撰述正忙,这时韩宗儒派人送来一封信,目的是想让苏轼回信,以便拿他的字换肉。来人站在门庭下,督催甚急。苏轼笑着对他说:“回去告诉你们的上司,今天就断了他的肉食吧。”
    --------------------------------------------------------------------------------
    老婆子涂面晋人王濛清约自守,家中每有来客,必是清茶相待,时人戏称为“今日有水灾”。苏东坡早年曾到一家做客,主人热情好客,一遍遍地劝茶,东坡不胜受窘,笑对主人说:“正所谓老婆子涂面。”主人不理解此意——搽(茶)了又搽(茶)。
    --------------------------------------------------------------------------------
    先做了贼再做官闽地有一个大海盗,名叫郑广,后来归降了朝廷,朝廷授给他一个官职。有一次,郑广和同僚们在一块吟酒赋诗,众人吟诗罢,都力劝郑广作诗一首。郑广被逼无奈,只得胡乱吟道:“不问文官与武官,总一般。列位是做了官再做贼,郑广我却是做了贼再做官。”众人听了,无不捧腹大笑。
    --------------------------------------------------------------------------------
    延年术蒲传正任杭州太守时,一天,有个方术之士前来拜谒。这方士大约九十多岁,然而面容却像婴儿一样鲜嫩。蒲传正愉快地招待他,二人谈得甚是投机。传正便向他请求延年长寿术。方士回答说:“我的长寿术极为简便易行,基本上没有什么可禁忌的,只有一件须牢记,必须禁绝性欲。”传正听了,俯首沉思良久,感叹道:“如果是这样,那么即使寿逾千岁又有什么益处呢?”
    --------------------------------------------------------------------------------
    忌说“落”字唐代的柳冕秀才,生性最是多忌讳。早年参加科举考试时,举子们跟他说话,有不注意而说“落”字的,便忿然而怒,出语不逊。如果是仆人误犯“落”字,他便用棒痛打。因此,仆人对他说话时,常常把“安乐”说成“安康”。这一天,他忽听人说榜书贴出来了,连忙派仆人前去观看。不一会儿,仆人就跑回来,柳冕慌忙迎上前去问道:“榜上有我的名字吗?”仆人唉声叹气地答:“秀才康了。”
    --------------------------------------------------------------------------------
    脔婿宋朝时,人们把科举榜下选择的女婿,称为“脔婿”。“脔婿”一语大概出自东晋文人袁山松,但这一说法实在没有道理。就中榜的科举士子来说,他们中间也有本不情愿做别人的乘龙快婿的,只是迫于权贵豪门的威逼强诱而不得不屈从。有一位新科少年,相貌俊美,风度潇洒,被一个极有势力的权贵所欣慕,欲择为已婿。权贵使命十几个仆人将新科少年簇拥到自己府中。一路上,少年欣然而行,全无趋避推辞意。到了权贵家门口,前来观看的人们几乎围成人墙,里三层外三层的,好不热闹。不一会儿,从里面走出一位穿金紫衣服的官员来,见了新科少年,满脸堆笑地说:“老夫只有一个女儿,容貌也不错,愿与君结为秦晋之好,不知尊意若何?”少年连忙鞠躬拜谢道:“我乃寒微之士,得以托迹高门,实乃三生有幸。只是小生已是,我回家后与妻子商量一下,再来答复怎样?”众人闻之,大笑而散。zhuan

四、关于历史的幽默小故事,3分钟内。

    幽默故事历史典故隋朝时,有一个人内心特别敏慧,但却有个天生的缺陷——口吃。越国公杨素每逢闲闷时,便把他召来畅谈取乐。有一年腊月,杨素与这人在府中闲坐。杨素戏问道:“有这么一个大坑,深一丈,方圆也是一丈,假如把您放在里面,您可有什么办法出来?”这人低头想了好长时间,忽然抬起头来问道:“坑……坑里有……有梯子吗?”杨素说:“当然无梯啦,若有梯子,还用问您吗?”这人又低头想了好长时间,问道:“白……白……白……白天?还是夜……夜……夜……夜……夜里?”杨素不耐烦地说:“管什么白天黑夜?我问您可有法子出来?”这人反问道:“若不是在……在夜晚,眼睛又……又不瞎,为何掉入……入坑里?”杨素听了,大笑不止。杨素又问他:“假如我突然命您做一军官,守一小城,您手下的兵士不过千人,粮食也仅够吃几天,城外有数万敌军包围。您作为城中主帅,可有什么守城之计?”这人低头良久,问道:“有……有援……援兵吗?”杨素答道:“正因为没有援兵,所以才问您呢?”这人又沉吟很久,抬头对杨素说:“诚……诚如君言,失败难免。”杨素又大笑不止。接着,杨素又问道:“看来您多智多能,我提的问题没有能难住您的。现在再问您一事:今天家中有人被蛇咬了脚,您说应该怎么医治呢?”这人应声回答:“取五月五日南墙下雪……雪……涂……涂即……即治。”杨素问:“五月哪里能有雪?”这人笑着反问道:“既然五月没……没有雪……雪,那么……么腊月何处有蛇咬?”杨素听了,笑得前仰后合,把这人打发走了。
    贺知章乞名
    唐玄宗天宝初年,文名颇著的秘书监贺知章,上书朝廷,欲告老致仕归故乡吴中。玄宗李隆基,对他非常敬重,诸事待遇异于众人。贺知章临行,与唐玄宗辞别,不由得老泪纵横。唐玄宗问他还有什么要求。知章说:知有一犬子,尚未有定名,若陛下赐名,实老臣归乡之荣也。”玄宗说:“信乃道之,孚者,信也。卿之子宜名为孚。”知章拜谢受命。时间长了,知章不觉大悟,自忖道:“皇上太取笑我啦。我是吴地人,‘孚’字乃是‘’字下面加上‘子’字。他为我儿取名‘孚’,岂不是称我儿爪子吗?”
    不知诗为何物
    艾子喜欢作诗。一天,艾子漫游到齐魏之间,下榻在一个旅馆。夜间,他听到邻屋里有话:“一首。”不一会儿又说:“又是一首。”艾子莫名其妙,困意全无,一夜无眠。躺到拂晓,共听到邻屋那人大约说了六七次,亦即六七首也。艾子以为邻屋那人一定是个诗人,在静静月夜里专心吟诗,心里油然产生敬意,又爱那人文思敏捷,便决定结识一下此人。一大早,艾子就披衣下床,整好冠带,站在门口迎候。不一会儿,邻屋里走出一个商贩的人来,身材瘦弱,一脸病相。艾子感到很失望,心想:就凭这副尊容,哪像个诗人?也许,人不可貌相,不能盲目揣度。便走上前拜问道:“听说先生诗篇甚多,能否让学生我看一下。”那人说:“我是一个做生意的,从来不晓得诗是什么玩意儿。”始终拒绝拿出诗艾子固执地说:“昨天夜里听到您在屋里说‘一首’,不一会儿又说‘一首’,难道那不诗吗?”那人听了,不觉哑然失笑:“您误会啦。昨夜我肚子不好,每泻一次,夜里找不到手纸,于是就用手揩。一夜腹泻不止,差不多污了六七次手。我说的‘手’,不是诗篇之‘首’。”艾子听了,羞惭不已。
    --------------------------------------------------------------------------------
    苏轼难荆公宋代大文豪苏轼,号东坡。他经常和王荆公(安石)在一齐研究字义。有一次,东坡指“坡”字请教王荆公字义。王安石解释道:“‘坡’者乃‘土’之‘皮’。”东坡听了,不以为然,反问道:“照这样说来,即么‘滑’字乃‘水’之‘骨’喽?”王安石闻之,半天无语。
    --------------------------------------------------------------------------------
    不知辛苦为谁甜苏东坡字子瞻,他任杭州太守时,经常与诗僧佛印参禅、唱和,二人最是友善。东坡喜欢烧猪。佛印和尚住金山寺时,常常做好烧猪等待东坡来吃。一天,苏东坡又来到金山寺,而佛印做的烧猪却被别人偷吃了,佛印甚感不快。苏东坡了一首游戏诗,安慰佛印: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
    为甚酥苏东坡任黄州团练副使时,有一天,曾去何秀才家聚餐。何家做的油果非常酥脆可口,苏东坡边吃边问:“这种油果叫什么名字?”主人回答说还没有取名字呢。东坡又问:“为甚?”(为什么这么酥脆)座中众客皆曰:“您说的‘为甚酥’三字就可以作为它的名字了。”还有,潘长官因知苏东坡不能饮酒,东坡每次来赴宴时,就特地为他准备了一些度数低的甜酒。苏东坡饮之笑着打趣道:“这酒一定是错煮水了。”一天,苏东坡忽然心血来潮,想吃油果,便作了一首小诗向何秀才索求之:野饮花前百事无,腰间唯系一葫芦;已倾潘子错煮水,更觅君家为甚酥。
    --------------------------------------------------------------------------------
    都是药名苏东坡和姜至之参加朋友的宴会,二人同坐一席。席间,姜至之先说了个酒令:“在座的诸位各要打一个药名。”于是指着东坡说:“你就是个药名。

五、历史是什么?

    剑桥大学的爱德华·H·卡尔曾问过这个问题:「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检视,还是过去事件本身?」在不同的史学家眼中,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答案。
   
    去年10月英国保守党出现危机之后三个月,伦道夫·丘吉尔记述这一事件每日经过的书就写成并出版了。当事件的意义还未经足够的时间从周遭环境中显现出来就急于盘点,可能很有胆量,但很有用吗?这么做的作者会尴尬地发现,当兴奋感散去,他的题材变得毫无意义。近来,这种滚烫鲜活的历史大受出版商的青睐,这提出了一个问题:历史应该,或者说是否可以,在它还冒着热气的时候就被写成?
   
    在话题走远之前,我们应该先回答:历史是什么?专业的历史学家已经兴致勃勃地用这个问题考验自己多时了。一个声名卓著的阐释者——剑桥大学的爱德华·H·卡尔在他的特里维廉讲座和他1962年的同名书中对此做出了说明[1]。
   
    他问道,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检视,还是过去事件本身?我运气很好,在读到他这本书之前就开始了历史写作,不然可能根本不敢下笔。我天真得根本没有意识到卡尔先生提到的这个问题。我简单地认为,历史就是独立存在着的过去的事情,不论我们检视或盘查它们与否。
   
    我以为,我们对过去的评论外在于过去,或许对理解过去有帮助,但毕竟与它们的存在无关。我认为,不论希罗多德写不写出它们,希腊击败波斯的事实对西方历史走向的推动都是一定的。但卡尔先生却否认这点。他说:「认为历史事实独立于历史学家的阐释而存在,是个荒谬的错误,一个难以根除的错误。」
   
    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觉得这才是荒谬的错误。这是要转个弯才能理解的笑话吗?不过,如此卓越的思想者不像是开玩笑的样子,在与卡尔先生长期的无声辩论中——可幸他一直都不知道有这件事——我开始领会到他的意思。我想他的意思是,过去的事情不能脱离历史学家存在,是因为没有他们,我们就不会知道过去的存在。简言之,未被记录的过去正是我们历史学家的老朋友,是那棵原始森林中倒掉却无人听见声响的树。如果没有了耳朵,那还有声音吗?
   
    我不会被这个难题吓倒,它问错了问题。关键不在于倒下的树是不是发出了声音,而在于它是否在森林中留下了痕迹。如果,它的倒下让阳光洒向了之前的喜阴生物;如果,它砸死了一头领头的野兽,而新的头领脾气迥异;如果,它横在了一条兽径之上,使得动物些微地改变了行进的习惯,从而引发了更大的变局;那么,不论是否有人听到,它的倒下都创造了历史。
   
    我由此宣布了我对「荒谬错误」的坚定信仰:历史事实独立于历史学家存在。我想,就算《末日审判书》[2]和那个时代的其他记录都被烧掉,撒克逊人把土地所有权转交给诺曼人的事实也仍然存在于英国历史中。当然,《末日审判书》算作记录,而不是阐释,卡尔先生所说是历史事实不能独立于历史学家的阐释而存在。我发现了这个漏洞。他也可能会说,要是没有济慈,就没有希腊古瓮。[3]
   
    照我看,证据比阐释更重要,事实就是历史,不管阐释与否。我认为,边疆的外扩对美国扩张的影响和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4]没有关系,虽然他发现了这个现象;有闲阶级这一存在和凡勃伦[5]无关;海权的历史作用也和海军上将马汉[6]没有关系。在马汉的例子中潜藏着一个可用于反驳的因子,因为马汉的著作《海军对历史的影响》在1914年的前几年,强烈引导了德意志帝国和英帝国的海军政策,他对某个重大历史事实的关注和描述让他创造了新的历史。卡尔先生或许会借此发挥。
   
    与此同时,我认为卡尔先生的设论并无如此「形而上」的必要。我就非常自足于把历史定义为我们所知的过去事件,而那些未知的则无须费心——直到考古学家把它们从地里挖出,让它们变成已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或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发送到本站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